蘋果是否應將iPhone製造線遷回美國,成為川普關稅政策新戰場。美國知名的獨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(Morningstar)分析表示,川普主張蘋果應配合對中國加徵關稅全面回流,美方則強調具備接收產能條件,並以蘋果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作為信心象徵。然而晨星與多位分析師一致認為,蘋果供應鏈深植亞洲,轉型不僅需5至10年,還涉及技術與成本重構,短期內難以落實。而有專家則指出,蘋果執行長庫克(Tim Cook)恐憂川普政策難持久,而限入兩難中。
韋德布希證券公司(Wedbush Securities,美國金融服務與投資研究公司)分析師丹・艾夫斯(Dan Ives)警告,若蘋果在美國組裝iPhone,每支成本恐飆升至3500美元,是目前價格的三倍以上。他指出,這樣的價格勢必轉嫁至消費者身上,將對整體科技市場造成極大壓力,也可能加劇通膨風險。
弗瑞斯特研究公司(Forrester Research,美國知名市場研究與顧問公司)分析師查特吉(Dipanjan Chatterjee)也持相同看法。他表示,重建蘋果的全球製造與供應鏈結構不僅需投入高額成本,更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。他直言:「這不是一項企業會輕易啟動的工程,除非認定那是絕對必要的決策。」
根據晨星觀察,外界對蘋果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多有誤解。該筆資金多數用於資料中心、AI基礎建設與內容製作等項目,真正用於製造的僅包括一座德州伺服器工廠與擴充至100億美元的先進製造基金。
戴維森金融公司(D.A. Davidson)分析師盧里亞(Gil Luria)則認為,美國製造並非不可能,只是轉型期恐需5至10年。他指出,美中製造優勢如今更多是技能差距而非成本差距,只要美方能提升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,仍有機會在特定製程上重現競爭力。
晨星指出,關稅議題已讓蘋果市值受創,股價本週內下跌近5%。蘋果是消費性電子業中受新政策影響最深的企業之一,電腦業者也可能被迫調高售價。
查特吉認為,面對壓力,蘋果可能會在不破壞商業模式的前提下做出有限讓步,以向川普政府示意。他說:「若我是蘋果,我會尋求影響最小的方式,在美設立部分產線,以示回應。」
然而,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反覆無常,也讓企業難以評估長期戰略。查特吉指出,蘋果執行長庫克恐怕正在思索:「過去七十年,美國政府從未有這麼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,這一次會不會只是短暫現象?」
晨星分析認為,蘋果如今處於供應鏈與政治壓力交錯的兩難局面,下一步如何在全球佈局與美國市場之間平衡,將成市場高度關注焦點。
原文網址: | 科技 | Newtalk新聞 https://newtalk.tw/news/view/2025-04-09/964540
Follow us: @Newtalk新聞 on FB | @newtalk_news on IG | @NewtalkNews on YT